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投稿电话:0870-3053099 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推荐 时政 民生 专题专栏 视频 乡镇 部门 观点 互动 服务 全媒体

“三水”第一书记张涨

时间:2019-05-20 16:01:48    来源:昭通日报    
永善新闻网讯  “吃过午饭,依然下着雨。想到易地扶贫安置点即将竣工,如何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搬迁入住,心里便莫名地焦虑。”“傍晚,20多户易地扶贫安置点全部走访完,向他们宣讲易地扶贫搬迁房屋施工进度和情况、配套产业、拆旧复垦等政策。”翻开张涨的驻村日记,每一篇都是他驻村工作的真实记录。
  
每一天,张涨及驻村工作队员与村“两委”成员学政策、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向村民答疑和解决实际困难,已是其工作的一种常态。  
张涨,男,云南大学法学专业毕业,26岁,永善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2017年12月27日,他服从组织安排,成为永善县茂林镇冷米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  
冷米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有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3种民族751户35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5户1848人,已脱贫173户874人,目前仍有232户974人未脱贫。计划2019年通过新增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入镇等措施脱贫215户910人,最终实现全村脱贫出列。  
张涨驻村以来,花了3个月时间,全面掌握全村贫困户的情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返乡农民工都喜欢找我摆谈。我耐心听、认真听,只有心近了,群众对脱贫工作才会支持。”  
2018年1月以来,张涨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到冷米村大坪子易地扶贫安置点和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安置区,“白+黑”“5+2”地奔走在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徒步四五个小时到下青山等苗族村寨开展工作是常事。在山坡上和群众拉家常,帮群众找出路、谈发展;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工地上选址、监督质量、进度,随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0月底,冷米村大坪子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搬迁入住,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489人。村民们都叫他“三水”干部,说他“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  
“上次下大雨过不了河,还是他把我们爷孙背过去的。”“他到学校开展‘诚信、自强、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爱护环境卫生。”在冷米村,村民们都能说出一堆张涨的驻村事。  
张涨告诉记者:“精准扶贫让老人们不愁吃穿、不怕生病,但他们怕孤独,希望有人多去家里坐坐。留守儿童最怕过节,一过节就会想父母。我们常去走访、摆谈,他们心里不孤单,就会高兴。”  
说起驻村工作,张涨的脑子就像一本活字典,摆谈起来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眼神里总是带着亲切和喜悦。张涨回忆:刚得知组织安排驻村时,心情是坚定又复杂的。坚定,是因为自己就是农村里走出的孩子,很兴奋有机会帮助村民走出贫困;复杂,是因为家中亲人都已年迈,需要子女照顾。然而,父母支持的态度让张涨松了一口气,开启了扎根农村驻村扶贫之路。  
张涨说,刚驻村扶贫时,村民们不大搭理我们。随着驻村扶贫工作队协助村“两委”为贫困户疏通河道、调解纠纷、修缮房屋,我们再次走访时,村民开始端茶倒水,嘘寒问暖。有时,也会问产业政策、娃娃上学、老人看病等问题。  
“我们的实干捂热了村民的心。”张涨认为,村民心里都有一杆秤。  
身为永善县人民法院派驻的驻村干部,张涨总是敢于担当,不怕啃“硬骨头”,不管是产业发展、农村危房改造,还是人居环境整治,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张涨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及在法院工作的办案经验,为村民调结纠纷31起。  
“刚来到冷米村时,冷米一条完整的硬化路都没有,很多人家都住在危房里,贫困人口占一半以上。我牵头以‘新时代讲习所’为载体,开展院坝会、火塘会75次,扶贫课堂21次,感恩教育25次,‘三讲三评’会议21次,以此调动大家的内生动力。”谈到冷米村点点滴滴的发展,张涨总是一条一条说得清清楚楚。他还组织村民讨论通过了《冷米村大坪子易地扶贫安置点文明公约》,实行“四包”责任制,出台了全县第一个村民小组收费治理人居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同时,大力宣传冷米扶贫典型做法,他撰写的《冷米村“三推进”助力脱贫冲锋》等多篇宣传报道被云南网等媒体采用。  
近年来,永善县从机关、事业单位择优选派党员干部,根据各村“症状”,因村派人、因人定村,到扶贫第一线任第一书记,确保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和任职村实际需求达到同频共振。  
为确保第一书记沉下身子“驻”出实效,永善县着力在“干”“细”“准”三字上下功夫。第一书记以院坝会、堂屋会等形式,与贫困户交心谈心,听取贫困户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认真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做到搜集意见贴近“民生”,沟通联系贴近“民情”,办理落实贴近“民心”。  
2019年1月12日,省委书记陈豪到冷米村调研看望驻村工作队时,反复叮嘱要时刻把贫困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下足“绣花”功夫,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聚焦问题短板,精准实施脱贫之策,以过硬的作风做实做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面对陈豪的肯定和嘱托,张涨作出了这样的承诺:“请陈书记放心,我们一定沉下心、住下来,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冷米不脱贫,我们不离开。”‍  
冷米村支书罗廷华说:“一年多来,有了外力支持,又激发内生动力的冷米村在不断变化。”  
“自你来冷米村工作,冷米村有了大变样,如环境卫生、小区建设等,尤其是对农民的关心和鼓励……”村民讲到村里一年多来的改变,很满意,时常通过短信感谢张涨的付出。  
“驻村工作繁琐辛苦,但特别能锻炼人。对我们这种扶贫新人,是锻炼也是考验。扶贫是新考场,更是心灵的考场。”张涨说。  
采访结束时,已是黄昏,大坪子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排灰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村落在温暖的夜色中祥和宁静。  
《昭通日报》 记者 唐龙泉飞
编辑:杨艳
首页推荐

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100577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2502000122号

地址:永善县融媒体中心(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玉泉社区五组)   邮编:657300   联系电话:0870-3053099   投稿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备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