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投稿电话:0870-3053099 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推荐 时政 民生 专题专栏 视频 乡镇 部门 观点 互动 服务 全媒体

用暖心服务托起群众幸福

时间:2022-12-23 17:24:10    来源:云南日报    

微信图片_20221223114553.jpg

“今年能抱着10万元回家过年。”电话中,张国聪对今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非常满意。

张国聪是镇雄县赤水源镇杉树林村民,今年初,在昭通市人社局以及村干部的动员下,夫妻俩到浙江省永康市索旺工贸有限公司务工。现在夫妻俩每人每月固定工资5500元,年底还有奖金,除去生活开支,一年节余10来万元。

近年来,昭通市人社局立足昭通人力资源实际,把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作为脱贫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东西部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优化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创业规模。2022年8月,昭通市人社局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昭通全市630万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305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多万。为把人口优势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昭通市人社局加大组织化力度,劳务协作由“零散化”变“组织化”,紧盯“转谁去、转去哪、怎么转”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六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上海、浙江、广东等10余个省(市)签订劳务协作协议,组建劳务工作站,点对点开展劳务输出。在全市组建到村到组劳务工作专班,建立起村级就业信息员队伍1788人,随时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信息服务。今年以来,昭通市有组织输出群众外出务工37.43万人,其中“点对点、 一站式”集中输出10.84万人,全市在省外务工人数常年保持在160万人以上,务工收入超过500亿元。

按照“产业所向、市场所需、群众所愿”的思路,昭通市聚焦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绿色能源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市人社局构建起“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一人一技”的集约化以及组织化技能培训模式,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积极引导职业院校、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开办冠名班、定制班,联合开展新型学徒制“双师”教学,培育技术工人10.37万人次,切实推动“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转变。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昭通市共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5万余人次,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22万人次,实现务工者月收入增加1200元以上。

昭通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量最大、进城入镇比例最高的地级市,有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9个,搬迁规模大、就业压力重。面对搬迁群众的紧迫需要,昭通市人社局坚持搬迁未动、就业先行,变“群众找”为“干部送”,通过在靖安、卯家湾等9个集中安置区组建工作专班,昭通市各安置区(点)组织县乡村组四级干部当好信息调查员、政策宣传员和岗位推介员,制定“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等措施,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让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为满足群众创业愿望,昭通市人社局建立“政策扶持、联盟搭台、竞赛引领、平台孵化”的创业帮扶体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利多赢”的区域化创业共同体;成功举办5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国1400余个创业主体参赛,评选出优质项目60个,实现项目落地39个,带动就业1500余人;建立昭通创业联盟,鼓励引导在外昭通籍优秀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昭兴业,着力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2019年以来,昭通市共发放创业贷款38.66亿元,扶持创业2.4万户,带动就业6.2万人。

本报记者 蔡侯友

基层说

“这次培训不仅是免费的,还有10个工种可以选择,等培训课程结束和通过考试后还能取得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我们以后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2022年巧家县健康管理师培训班上,前来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刘崇颖高兴地说。

“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在浙江浦江县务工的镇雄县青年朱林说,自从有了厨师证,他每月收入近1万元,比培训之前差不多增加了4000元。随着“昭通小肉串”这样的劳务品牌在全国越来越响亮,昭通籍厨师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市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本报记者 蔡侯友

短评

收入是民生大事,就业是民生之本。围绕农村群众增收这一现实课题,昭通市人社局紧紧抓住劳务输出高度组织化这一抓手,情牵群众增收所想、心系搬迁群众所需、服务群众发展所愿,创新工作方法,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增加了群众收入,获得了群众认可。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昭通人社局打造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经验值得借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暖心服务托起群众的幸福之路。

本报记者 蔡侯友

 

 

编辑:杨亚莉

首页推荐

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100577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2502000122号

地址:永善县融媒体中心(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玉泉社区五组)   邮编:657300   联系电话:0870-3053099   投稿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备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