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投稿电话:0870-3053099 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推荐 时政 民生 专题专栏 视频 乡镇 部门 观点 互动 服务 全媒体

善文化探微||马忠福:弘扬永善“善”文化

时间:2022-08-01 16:53:25    来源:永善文艺    

编者按:

    6月16日,永善“善”文化探微暨“善”文化主题文艺创作研讨会在县城举行,来自全县文史界、文艺界的30余名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永善文艺”公众号现将大家根据现场发言整理而成的文章(含书面发言)陆续推出,以资后续交流探讨。

    声明:以下文章的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弘扬永善“善”文化

●马忠福

 

土司世袭制度始于元朝,是朝廷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管理地方的一种官衔。到明、清两朝时,统治者发现土司制度的推行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概不服调﹐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沿革已久的土司割据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奏请立即推行。他强力要求调整云﹑贵﹑川等省边境数民族地区的不合理的行政区划﹐以便统一事权﹐使地方官相机行事。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

一、永善县名的来历

永善向为彝疆,清朝雍正六年前,均以土司制管理方式管理疆域。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二月,左协副将郭寿域率部进入我县,推行改土归流。适值米贴土目禄永孝死,其妻禄氏掌管其地,抗不服调,召集四川、云南两地周边土司,率1000余人夜袭左协副将郭寿域部,300清兵仅一人幸存。此事,激怒云贵总督鄂尔泰,并派大将张耀祖、卜万年、哈元生率军进剿禄永孝势力,得胜后上奏在黄华米贴置县治,钦定县名“永善”。

二、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永善”县名

回过头来,从当时发生的事件和朝廷用意来看,钦定县名“永善”,大有告诫和盼求“永远善良”之意。但作为永善子民,我们不能从这种贬义角度去认识我们“永善”县名的来历,应当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永善”一词。

首先,推行改土归流,相当于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说直白点,就是要废除旧的政治体制,建立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政治体制。据本人肤浅了解,当时土司制一种家族世袭制,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中的某一人,因德高望重,出类拔萃被朝廷封授土司后,就可以享受管理所封区域内的一切行政大权,无论后人是否出众,土司官衔均可以世袭,正因为有这种强大的诱惑力,当时的少数民族就把这种官衔看得比什么东西都重要(这种现象,目前在四川凉山地区仍然盛行,只要祖先曾经是土司、土目的,后人仍以此为荣,并在当地重大要事活动中,也有很高的话语权)。所以,推行改土归流,势必触及到地方统治者的利益,促使他们抱团抵制推行改土归流也是必然的事。

其次,以土司为统治者的土司管理体制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地区的等级区分也就越来越明显,据我所知,就永善而言,就有土司、土目、黑彝、白彝、娃子等多种称谓。由于有了等级差异,各级别间的交往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等级高的是统治者和剥削者,等级低的往往就沦为被统治对象和被剥削的对象。尤其在通婚上显得更为突出,等级高的如果与等级低的通婚后,就被视为低下,遭到世人咒骂,甚至降级。由此可见,地方统治者往往会以相互连姻等方式壮大各自的势力,家族与家族之间为争夺利益,相互间发生各种火拼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地方统治者抱团抵制改土归流政策施行的又一因素。

再次,当时的西南地区,交通、信息不发达,各种条件十分落后,对外面的事情了解、掌握的甚少,地方统治者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加之,过惯了一呼百应的生活,自认为天是老大,我就是老二,夜郎自大的思想左右了地方统治者的思维方式,铸就了地方统治者产生了与朝廷抗衡的想法。这也是抵制改土归流政策施行的因素。

综上所述:那个年代永善子民,也并非十恶不赦之人,正是因为朝廷推行的改土地归流,触及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了维系自己的利益,地方统治者(土司、土目)抱团抵制改土归流施行,是在所难免的事。

三、从“善”,永善人民仍在传承

查阅永善史实资料,可以得知,夷人(现在的彝族)是明、清时代永善居住的主体民族。忠诚直爽、团结好胜、打抱不平、敢做敢当是彝族人的天性,互帮互助更是彝族人本色。从彝族祖辈口述的流传中,就有恶人不要怕,弱人不能欺,不善的人不结交等教育后人的经典名句。“善”是这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担当,受先民的感染,各种“善”举仍在永善这片热土上继续传承。如:青年老师高兴媛(永善莲峰人)捐肾救父;青胜籍青年杨春银、伍代均二人,在四川宜宾勇救落水儿童不留名……等。这些善举,都是永善人民本就善良的真实写照。

正视历史,面对现实,作为48万多永善人中的一员,我们不能在“永善”一词上去纠结其寓意是什么?既然我们与“善”字结了缘,就应将“善”字贯穿在我们做人、做事全过程,以祖辈教诲为指导,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善举为榜样,继续弘扬永善“善”文化。

 

编辑:黄凤

首页推荐

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100577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2502000122号

地址:永善县融媒体中心(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玉泉社区五组)   邮编:657300   联系电话:0870-3053099   投稿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备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