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投稿电话:0870-3053099 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推荐 时政 民生 专题专栏 视频 乡镇 部门 观点 互动 服务 全媒体

善文化探微 | 陈永明:“善说”永善

时间:2022-08-05 18:21:16    来源:永善文艺    

追根溯源,一个地方的历史都有她的来龙去脉。一个地方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方山水的乡土情怀、风物灵气、文化传承,以及孕育了怎样的人文、民风和精神。
  民间曾有俗语说,“永善人‘不善’,某雄人‘不雄’。”那就是历史定论的叙述,“清改土归流后,雍正六年(1728年),置县治于米贴,定县名为“永善”,也就是后人领会、理解的“永远善良”之说。从那时起,永善“善文化”便有了一个新的坐标点;从那时起,勤劳善良的永善人便在永善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耕耘劳作,并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发展中,诠释着“永善”的内涵,淬炼着“永远向善”的秉性。
  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那么,永善何以为“善”呢?永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大系列中,植根生长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也植根生长于永善这片热土地,并在历史变迁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永善独特的区位维度、地理环境和地势地态,成就了永善独特的地域风貌、资源禀赋,这片深情的土地,又为各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多元的空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山峦河谷、植入厚实的大地之,相融一体,构成了独特而又鲜活灵动的地域、人文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养一方文化。永善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从古至今,母爱般养育了永善各族人民,滋养了永善的地方文化——“善文化”,并使之成为地域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永善”这个富有诗意和内涵的名字,就文字本身就有了自己的文化意义,体现着“善”观念、“善”意识。无论从字面意思来看,或者人文根脉来说,或者民族文化传承来讲,“善文化”都是有着深厚的根脉殊缘的。2006年考古发掘的务基镇青龙古汉墓,2008年团结大毛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及以及码口镇境内亦发现汉代铜铣、铁锸、铁斧,还有三关八景、“皇木”故乡、铜运古道、茶马古道、大山大水、民风民俗、民间遗存、舌尖永善,民族歌舞、民俗礼仪、文化传承、红色经典、文化名家等等,无不体现出“善”的文化元素,这些都说明永善历史文化的久远与悠长,都是永善文化之根脉所在。虽并未涵盖中国传统善文化的全部内涵,但从中可以看出,植其理论根基于哲学、伦理学和宗教中的善文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形态,广泛渗透、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门类、乃至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价值取向。其自身的内容、形式、形态随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演化、替变、消长,并日渐完善,是“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还有一种拓展的理解,就是本土文化人看似“八卦”的理解和诠释,既不“八卦”、也不牵强,尊崇了文脉、尊重了历史、回归了自然。永善的由来,与金沙江有关,与这方山水有关。金沙江润泽永善大地,养育永善儿女,涵养了永善人包容、大度的情怀,赋予了“永善”新的内涵,因而有了“永善”的另一含义。从地理位置看,永善地处金沙江和关河之间,左右靠水,“二水”为“永”。圣哲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因而“永善”又有“师法自然,从善如流”之意。这里,人们向“善”的渊源与水是密不可分的,生长在金沙江怀抱的永善人尽享着得天独厚的福分,祖祖辈辈因水而缘,靠水而居,在大山大水之间生存、劳作,他们在金沙江跳跃五千多米落差奔涌而来的嶙峋风骨和狂野本色中搏击,在绵绵江水“善、勤、恒、容、韧”的精神世界里陶冶,仰仗这方山水,练就了刚毅、坚强的韧劲和奋发向上、敢于拼搏的包容情怀和大山精神。
  北京画家、诗人李夏夏写了一首《明德永善》的藏头诗:“明月寒风夜半开,德人犹有子猷来;永闻华表隐幽谷,善说神仙为第台。”这是对“永善”的诠释。受水的恩泽与滋润,得益于山的熏陶、水的滋养,得益于“明德”的励志,“善行”的践行,勤劳睿智的永善人,秉承“明德永善”的古训,锤炼了“博爱、奉献、坚韧、包容”的情怀和品质,锻造了“团结奋进、敢于拼搏,求真务实、善于创新,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精神。
  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都是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日臻完善的。两百多年来,先民们从“服从管教”的桎梏中走来,善品善行,践行“明德”、“至善”的价值取向,追求崇高、完美的“至善”境界,形成了永善人“德行隽永,善行天下”,以“诚善之心,身体力行”的传统“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从社会层面讲,社会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美,涌现了许许多多的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这是向善之举;从工作层面讲,全县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思发展谋发展,致力于建设美丽宜居和谐永善、推进永善高质量绿色发展,这是为善之举;从个人家庭层面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教、有家规家训、有体现“善”的姓氏文化传承,这是从善之举。所有这些,都是对历史寄寓的回响,更是永善38万人民众望所归的期盼和结果。
  永善之“善”,也是“明德之善”。历史,诠释了“善”的由来,赋予了永善这片土地穿越时空的记忆,赋予了永善儿女“明德至善”的使命和不懈追求。今天,我们探寻善之渊源,就是要树立“善建者▪永”的理念,不但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个人认为,还应该“明善理、践善行”,形成“共建者▪善”的浓厚氛围。
      作为文化人,更应该读懂“永善”文字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深刻理解传统善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善文化在社会意识中体现人们崇德向善倾向的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善价值取向,并融汇于文艺创作之中,贯穿于引领风尚、推动发展之中。

 

编辑:黄凤

首页推荐

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100577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2502000122号

地址:永善县融媒体中心(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玉泉社区五组)   邮编:657300   联系电话:0870-3053099   投稿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备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