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投稿电话:0870-3053099 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推荐 时政 民生 专题专栏 视频 乡镇 部门 观点 互动 服务 全媒体

永善七旬老汉的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0-04-24 15:34:50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永善新闻网讯(记者 甘光涛、罗杰、马进荣)阳春三月,走进永善县红光安置点,一栋栋美丽的新楼房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行道树上红红的灯笼挂满枝头;路旁挡墙上“饮水思源感党恩,幸福不忘总书记”的标语格外醒目。清晨,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唐富相的新家,一家人正忙着做饭烧菜,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唐富相,76岁,是一位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党员。2019年12月,他们一家五口沐浴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春风,从团结乡东胜村岩口村民小组搬到了红光安置点,走出了穷山沟,住上了新楼房,过上了好日子。回想起搬迁前的生活,唐富相心里充满了无限感慨。  
唐富相家易迁前生活环境 
搬迁前,唐富相一家居住在团结乡东胜村半山腰上,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基础落后,“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天天云雾罩、常年雨绵绵”成了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居住在农村,成天与土地打交道,煮饭用的是灶头,全身擦得黑漆漆,身上弄得一股烟臭味。”唐富相说道。  
唐富相老家的土坯房面积90余平米,历经40余年风蚀雨侵,早已破旧不堪,每逢雨季来临,他总是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最令唐富相心有余悸的是,因生活条件艰苦,儿媳在两个孙子年幼时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儿子唐贵族身上。为一家人的生活,儿子唐贵族常年在外打工,唐富相和老伴儿照看两个小孩,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那时家里比较贫穷,她看不上我们那个地方,为了摆脱贫困,她扔下我和两个小孩走了,那时,大儿子6岁多,小儿子才1岁多。”唐贵族哽咽地说:“自从她走后,我就出去打工,为了让孩子和老人都能过上好生活,再苦再累都要干。”  
如今的唐富相一家,住上了125平米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生活其乐融融。两个孙子已长大成人,大孙子唐飞在昆明市官渡区当辅警,小孙子唐吉今年即将职校毕业,儿子也趁着疫情防控的间隙在家多呆一段时间,随后继续外出务工。  
唐富相家易迁后生活环境  
“国家现在的政策相当好,我爷爷和奶奶可以领到相应的养老金,我读书可以申请雨露计划,每年有3000元的助学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党和国家。”孙子唐吉说道。  
唐富相每天的生活较为充实,上午去农贸市场买菜,中午或是在家看书学习、或是去老年之家休闲娱乐、或是与其他群众唠家常、逛超市,晚饭后与家人一起在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上悠闲地散步,若有身体不适几分钟就可以到安置点卫生室就诊,有困难找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这些曾经可望不可即的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终于让年过七旬的唐富相如愿以偿了。  
“搬来新家最幸福的是生活条件好了,出去游玩不到三米就是公路,十七八米就是广场、超市,做什么事都很方便。”唐富相说道。  
开启幸福新生活模式后的唐富相,始终不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看书学习是他从老家到现在一直都坚持的良好习惯,党员证是他最为看重的“宝贝”,为了防止弄脏或丢失,他用塑料袋裹了一层又一层,然后放进木箱里妥善存放。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佩戴党员徽章,积极参与社区宣传活动,教育引导易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与大家一道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全面提振精气神,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  
“我经常教育儿孙,生在红旗下,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把这九个字记得了,他们一辈子就幸福了。”唐富相说道。  
扫码观看永善25个扶贫小故事  
编辑:杨洋
首页推荐

主办: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ICP备案号:滇ICP备202100577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2502000122号

地址:永善县融媒体中心(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玉泉社区五组)   邮编:657300   联系电话:0870-3053099   投稿邮箱:ysxrmtzx201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备案查询